國小國中高中
國小命題題庫光碟
國中命題題庫光碟
高中命題題庫光碟
國小補習班教學光碟
國中補習班教育光碟
高中補習班教學光碟
寰宇 名師學院
翰林雲端學院
林晟老師數學
艾爾雲校
行動補習網
公職國考(套裝)
公職考試
鐵路特考
警察類考試
專技證照考試
律師法官考試
教職考試
調查局.國安局.外交人員
學士後中/西/獸醫課程
關務特考
研究所考試
理工研究所(單科)
商管研究所(單科)
文科藝術傳播(單科)
研究所考試(套裝)
就業考試(合集)
銀行考試
中華郵政
台灣菸酒
中油新進僱員
農田水利會
台電新進僱員
國營事業
台鐵營運人員
中華電信
中鋼集團
台糖新進工員
國軍人才招募
台水評價人員
公職國考(單科)
共同科目
行政.司法相關考試
商業.會計相關考試
電子.電機.資訊相關考試
土木.結構.機械相關考試
測量.水利.環工相關考試
社會.地政.不動產相關考試
物理.化學.插醫.私醫考試
教育.觀光.心理相關考試
警察,消防,法類相關考試
鐵路.郵政.運輸.農業考試
程式軟體光碟
繪圖、專業設計
專業、幼兒教學
商業、網路、一般
軟體合輯
字型
蘋果電腦
音樂、歌曲
醫學相關
遊戲合輯
電腦遊戲
商用.財經.股票軟體
教學光碟
Udemy線上課程綜合教學
外語學習英檢
算命、命理講說軟體
漫畫小說
百科全書
電腦認證教學
生活教學
醫學、強身健體、養生
迪士尼系列
幼兒教學
汽車資料維修
巧連智巧虎系列幼教光碟
國外開放課程
音樂電影光碟
電視劇影集
MTV,音樂,歌劇,演唱會
MP3音樂 Flac無損音樂
您現在的位置:網站首頁 教學光碟 百科全書 光碟詳情
軟體編號:XC4992-2
軟體名稱:打拼-臺灣人民的歷史(下)Taiwan-APeople'sHistoryVideo影音光碟
光碟片數:2
銷售價格:$400
關註次數:8471
 
-=-=-=-=-=-=-=-=-=-=-=-=-=-=-=-=-=-=-=-=-=-=-=-=-=-=-=-=-=-=-=-=-=-=-=-=

影片名稱:打拼-臺灣人民的歷史(下)Taiwan-APeople'sHistory

語系版本:國語發音/繁體字幕DVD版

光碟片數:2片裝(單面DVD)

安裝說明:本光碟為Video影音光碟

作業平臺:WindowsME/NT/2000/XP/2003/Vista/DVD播放機

影片類型:紀錄片

更新日期:2010.01.25

相關網址:

軟體簡介:(以官方網站為準)

--=-=-=-=-=-=-=-=-=-=-=-=-=-=-=-=-=-=-=-=-=-=-=-=-=-=-=-=-=-=-=-=-=-=-=-=

第一集《島嶼黎明》

臺灣,一個跨坐在北回歸線上最大的海島,卻有著和它相同緯度的國家所沒有的幸

運。

地球上其他位元在北回歸線上的地區多半是沙漠國家,臺灣得天獨厚,兼有亞熱帶

與熱帶不同的風土,成為許多植物和動物生長的樂園。

就地理位置來看,臺灣正好位於太平洋和歐亞大陸的交界點上,大海遠方和海峽對

岸內陸的人,在不同時期紛紛來到這個海島上,島上的人類文化也像動植物一般,

多樣而豐富。

臺灣雖然是大自然的寵兒,可是大自然也帶給它相對的災難。每年夏天的颱風,為

臺灣引來洪水和暴風。地震更是不定時?島嶼帶來巨大的劫毀和崩裂,讓地形地貌產

生結構性的改變。但也因為天災的影響,島上進進出出的人們逐漸磨練出一種堅韌

的生命特質,他們不為逆境所屈,永遠為自己開創新的可能。

毀滅和建造交替,讓臺灣成為奇跡之島,打拼─也成就了臺灣人民的歷史。

臺灣人民的歷史,述說著人類歷史洪流裏,一個共存又獨特、分支再匯流的故事,

充滿著悲歡離合又不斷打拼、創造奇跡的多元化發展。

臺灣一如地球上其他土地,早在歷史記載之前,就有人類活動的足跡。根據目前最

早發現的考古資料顯示,二、三萬年前臺灣就已經出現和世界其他地區一樣的現代

人種─「左鎮人」。

一萬五千年前,大約和中國大陸的山頂洞人同時期,在臺灣東海岸住著一群舊石器

時代的人類。這群人被稱為「長濱文化人」。大約一萬二千年前世界進入冰河期末

期,全球氣溫

開始慢慢回升,直到五千年前,全世界的氣候才真正穩定下來。這段期間,海水不

斷上升,臺灣與大陸之間的陸橋終於沉入海中。臺灣從此成為一座真正被大海隔絕

的島嶼。

臺灣進入新石器時代,由早期的「大坌坑文化」演進成為中、後期的其他各種文化

,像圓山、芝山岩、細繩紋陶、卑南、麒麟等,以及屬於鐵器時代的十三行文化等,

從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多個文化遺址推斷,儘管臺灣島與大陸間在地理上分割,不

過仍有一定的互動往來,許多文化遺址與中國東南地區出土遺物相近,除了顯示多

元的文化接觸與交流外,在精神文明上也有了許多創新。

十六、十七世紀漢人還沒成為臺灣社會主體前,原住民族是臺灣島嶼的掌控者,臺

灣的原住民一般分為高山族及平埔族,當還沒有大量和漢人接觸前,各族的生活習

俗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居住在臺灣平原和山脈中的各個族群.雖然同屬南島語族,

但彼此在語言和文化上差異極大,各自過著自己的傳統生活,維持著臺灣島上多元的

文化。

「貿易」讓臺灣有了最早的商業行為,貿易網路可以追溯到四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

那時候的先民用「以物易物」的方式讓資源流通。當時臺灣的玉經過加工處理,由

通暢的營銷管道散播全臺灣,甚至外銷到南洋。住在八裏海邊的十三行文化晚期的

人已經懂得用自己生產的硫磺、鹿皮和外來的商人交換一些中國的青花瓷碗和鹽、

布等民生用品。

在海上交易網路中,許多航運都必經臺灣附近海域,使得臺灣成為超越國家疆界的

海上貿易轉運站。在邁入所謂的「歷史時代」前,越來越多的史料及研究發現,擁

有明確文字記載前的臺灣,已經展現高度的國際色彩,在世界史舞臺上扮演重要的

角色。

十六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歐洲商船帶著船堅炮利的優勢,席捲全世界。1543或44年

間,一艘葡萄牙商船由澳門出發,準備前往日本,在航程中發現了臺灣島,也讓位

於東南亞海域的臺灣島,有了共通的名字─「福爾摩沙-美麗之島」(IlhaFormosa)



從舊石器時代、新石器時代到鐵器時代,臺灣島上的人就是這樣在不同的時期、不

同的地方出出入入,各種生命在此生根發芽,人類在此學習、適應和生存,建構起

獨特的生命力。這一切都隨著十七世紀的到來而加快速度,開啟了臺灣歷史的序幕.

原民辟之、洋人治之、漢人拓之,這是一個多元民族打拼的天地。

第二集《福爾摩沙》

十四世紀,西歐興起文藝復興運動,強調理性思維的文藝復興,為社會帶來一股熱情

澎湃的活力,十六世紀初,隨著地理大發現和新航路的開闢,人類進入海權時代。

當西方航海時代的船隊來到亞洲後,東西的海上貿易就日益活絡。1625年,葡萄牙

人畫出一張完整的臺灣地圖,臺灣因此被世界認識。再加上海商倭寇往往把臺灣當成

重要據點時,臺灣便在此時,躍升成為國際舞臺要角。

但當時的中國明朝卻採取嚴厲的海禁政策,只接受朝貢,拒絕與他國貿易,因此造就

了各股海上梟雄的勢力。他們在當時的臺灣海域,互相競逐商業利益,不惜兵戎相見

。除了中國沿海的海盜集團外,分別還有葡萄牙人以澳門、西班牙人以菲律賓馬尼拉

作為根據地。在此同時,日本商人也年年到臺灣進行貿易。各國船隊之間常常為了商

業利益的競爭,彼此攔截掠奪,衝突日增。

1624年,荷蘭人得到廈門總兵的默許,從澎湖撤退到臺灣。那時臺灣本島並不屬於

明朝版圖,於是荷蘭人二度在大員(台南安平附近)登陸,開始了對臺灣38年的統

治。也由於荷蘭人對臺灣的統治,引起了其他各國的不安,西班牙也於1626年五月

,派軍隊經過臺灣東北海岸的三貂角灣外海,於社寮島(今和平島)舉行佔領儀

式,1628年佔領淡水,築聖多明各塞,力圖鞏固西班牙勢力。直到1642年,荷

蘭取代了西班牙在北臺灣的統治地位,結束西班牙在北臺灣長達十六年的統治。

經歷了荷蘭人及西班牙人的短暫統治,臺灣開始產生全島性的互動效應,進而產生第

一個漢人政權,關鍵人物正是充滿傳奇色彩的鄭成功。

在當時臺灣海域梟雄所形成亦盜亦商的海上貿易集團中,鄭成功之父鄭芝龍,以嘉義

和北港為據點,遊移於日本、菲律賓和印尼等地範圍間。鄭芝龍年輕時曾經擔任過荷

蘭司令雷爾生的通譯。他和日本女子生下幼名「福松」的孩子,就是後來的鄭成功。

鄭芝龍接收海商李旦死後的勢力,後來接受明朝政府招降,進而名正言順地消滅其他

海盜,使鄭芝龍成為中國東南海域最強大的海上勢力。1644年清兵入關,攻進福建,

鄭芝龍投降清政府,此舉未被當時年方二十三的兒子鄭成功所接受,乃焚儒服投兵戈

,率眾旋走海上,以金門、廈門作為反清基地。

1659年,鄭成功于南京一役大敗,退回廈門整頓軍隊,準備下一次的反攻行動。這時

曾經擔任臺灣荷印公司通事的何斌,因為躲避債務來到廈門獻上臺灣地圖,用臺灣物

產豐饒來遊說鄭成功攻打臺灣。正發愁缺乏糧食的鄭成功接受了這個意見,遂以何斌

為嚮導,率戰艦四百余艘,官兵兩萬五千餘人,自金門料羅灣首途澎湖、航向臺灣,

展開驅逐荷蘭的戰爭。1661年四月三十日成功進佔普羅民遮城,與退守熱蘭遮城

的荷軍展開對峙。

1662年1月30日,被圍長達275天的熱蘭遮城終於開城,荷蘭人終於交出臺灣統治權,

這是臺灣第一次的政權替換。

鄭成功在取下熱蘭遮城後不久,就突然去逝,享年才三十九歲。鄭經接續了王位,把

國號封為東甯國。鄭成功時代因為屯田,和原住民的關係十分緊張。在鄭經時期,漢

人村落如雨後春筍般的出現,和原住民的衝突更大,有記載的大規模軍事討伐至少有

七次。

為了徹底去除基督教文化的影響,鄭氏將教堂改建成廟宇,1666年完成了孔廟,學

校變成漢學堂。原來使用羅馬拼音、崇拜基督的原住民,又開始學習漢文化,漢文化

逐漸取代西洋文化及原住民文化,成為臺灣文化的主流,支配性文化體制的形成,也

對臺灣日後族群與文化發展造成重要影響。

1683年6月,清廷接受施琅攻台主張,施琅率軍攻下澎湖,鄭經之子鄭克塽投降清

朝,結束縱橫海上達半世紀的鄭氏王朝,翌年,清朝正式把臺灣納入清帝國版圖。原

本充滿海洋文化及國際色彩的臺灣,從此開啟至今超過三百年的漢文化紀元,這是對

臺灣島上人民的生活最重大的改變。

歷經荷西到明鄭的統治與開發,臺灣已經從原始社會邁入初期的商業與農業社會,從

世界史的角度來看,臺灣承繼南島文化、文藝復興以降的西洋文明以及漢文化,有衝

突、有融合、有侵略、有互助,臺灣,也在先民篳路藍縷中,一步一步踏上近代歷史

的洪流脈動裏。

第三集《帝國邊陲》

清帝國統治臺灣長達二百一十二年.這段歷史,大大改變臺灣住民與社會的發展路徑.

想要瞭解清朝統治臺灣初期的開發與社會狀態,1697年初來台採辦硫磺礦的鬱永河,

從台南一路北上,在其著作『裨海紀遊』裏,寫下沿途所見景象。當時,臺灣島上有

數百個各自獨立的部落社群,鬱永河見到的只是其中幾個,但是他們的容貌與生活形

態各個不同,讓鬱永河印象十分深刻,也留下第一手的文字敘述。

鬱永河到北投采硫,歷經疾病、風災,終於在同年十月完成任務,離開淡水。此後,

漢人移民將他們的勢力由西南海岸平原逐漸往中、北部拓展,臺灣原有的住民也逐漸

失去了遺世獨立的生活空間。隨著土地的開發,「大員(臺灣)」這個鹿耳門附

近小沙洲的名字,逐漸演變成為整個福爾摩沙的正式稱謂。

臺灣被清帝國納入版圖時,清正帝國盛世,歷經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太平日子,但

是對臺灣這個化外之地的小島卻採取了戒慎恐懼的消極治理態度。1684年頒佈『渡

台禁令』,已經渡台的士兵和要到臺灣的百姓,都不能攜眷,而且必須要有照單才可

渡台。所以大多數人要靠偷渡,才到得了臺灣。

「唐山過臺灣,心肝結歸丸。過番存一半,過臺灣無底看。」

「黑水溝」險惡,許多人還沒有機會踏上臺灣土地,就已喪命,即使偷渡成功,多數

亦成為異鄉遊魂;但這都擋不住貧窮的閩粵移民前仆後繼的前往這個新天地。在朝廷

眼中臺灣或許是個化外之地,在先民的心裏這是無可替代的家園,他們要在此生根,

並且繁衍子孫。靠著大海的阻隔,漢人移民自力救濟地適應著島上充滿挑戰的新生活

,凝聚出打拼墾拓又堅毅不拔的生命經驗,代代相傳。

臺灣的開發與漢人大量來台有密切關係。清初,在臺灣開墾土地,最重要的是要取得

土地的開發權。家大業大,與官府關係良好的墾戶,往往成為大佃戶,大佃戶又可再

轉佃給小佃農耕作。清政府為了避免漢人與原住民發生衝突,最初是禁止漢人開墾原

住民的土地,只是這規定並沒有被切實遵守。

在這段移民不斷湧進的時期,雖有成功案例,更多的是失敗的辛酸。在拓墾開圳的過

程中,水權與地權的紛爭層出不窮,不僅發生在原住民與漢人之間,也發生在漢人彼

此之間。地方土豪以大小租戶的從屬關係為基礎,出資雇用專屬武力,發展出所謂的

「鄉勇團練」。這種由地方團練發展出來的民間凝聚力,也在尚未有國家意識的漢人

移民社會中,更加強化了地域鄉里的認同感。同時,臺灣原住民依賴水資源的生活形

態,也逐漸因大量漢人的移入而被迫改變。

清國治台初期,一切制度還未上軌道:治台政策偏差、胥吏差役的貪狠索求、公權力

不彰、社會的不穩定結構、又加上祖籍地、語言、信仰的不同,民間的會黨勢力因此

盛行。會黨的型態一種是結拜立盟、組織秘密會堂,有事則互相救援;一種是同宗同

鄉的人聚居一地,以便共同防禦外來的侵擾。前者容易發展成「民變」,後者則易造

成「械鬥」。械鬥加上民變,在清朝統治臺灣兩百多年間,平均每三年,就有一次大

規模的社會衝突事件,其中又以朱一貴、林爽文、戴潮春等三大民變影響最巨。

『熟番歌:人畏生番猛如虎,人欺熟番賤如土.熟番歸化勤躬耕,山田一甲唐人爭。』

移民一波接一波登岸,原來住在島上獵鹿維生的平埔族原住民,收起了弓箭,學習用

牛犁耕田。1823年之後,中部地區的平埔人,集合資金換取土地開墾;這次有計劃

的移民,使得埔裏成為中部平埔人最後的根據地。

漢人初到臺灣時,因不准攜眷,有不少人娶平埔女子為妻,一方面取得土地的控制權

,另一方面經由通婚,漢人和臺灣原住民在血統上互相融合。「有唐山公,無唐山媽」

這句話便是用來說明這種現象,並且在語言和生活習俗方面也彼此滲透、相互影響。

這正是臺灣社會的真實演變,其中蘊含著族群結構的巧妙重組。直到二十世紀四十年

代臺灣社會都還經常見到招贅婚,約定頭生的兒子要從母姓,這正是原漢通婚所留下

的文化痕跡。

第四集《外海挑戰》

十九世紀,清帝國國力日衰,積極在亞洲與中國間尋找利益的歐美列強,遂伺機強取

豪奪,處在這種時代氛圍下的臺灣,便成為世界舞臺追逐利益的主戰場之一。

臺灣在被清帝國統治一百多年之後,島上的經濟貿易潛力蓄勢待發。清帝國對臺灣的

治理方式原本是被動而消極的,但由於民間蓬勃的發展和清國對外戰爭屢屢失利,清

國政府不得不開始在臺灣建城,並開放安平與淡水兩個口岸讓洋人通商。1840年的

鴉片戰爭對臺灣而言,是個歷史的轉捩點。鴉片戰爭後,臺灣門戶洞開,西方的商人

、冒險家、傳教士紛紛來到臺灣。

1858年,英法聯軍再次打敗清國,簽訂天津條約,清國依約開放臺灣的安平、淡水、

雞籠、打狗等港口給外國通商。臺灣港口開放後,由歐洲人管理的海關相繼成立,洋

商紛紛前來設立辦事處。臺灣和西方世界再度重逢,西方文明不再只是剝削,而是帶

來了新的洗禮。

臺灣社會當時對洋人還抱著懷疑和排斥的態度,身為一個傳洋教的「外國番仔」,走

在街上,會被人吐口水、扔橘仔皮,甚至丟石頭。1875年,台南地區的白水溪教會

準備重建時,即受到地方勢力的對抗,造成長達六年的民教衝突。類似的民教衝突,

在臺灣從南到北不時出現。

雖然基督教在臺灣各地常常受到迫害,但由於傳教士的努力,教會的影響力還是在臺

灣逐漸擴散開來。在台南地區宣教的甘為霖開設了臺灣當時唯一的盲人學校,馬偕在

淡水創建了「理學堂大書院」,引進西洋式教育。後來又成立專收女子的「淡水女學

堂」。台南長老教會的巴克禮則為臺灣引進了第一台印刷機及第一份報紙。臺灣開放

通商後,探險家也開始來到臺灣。不少博物學家對臺灣的動物、植物和原住民進行觀

察、紀錄,並在期刊中發表文章,讓全世界看到一個生態豐富的臺灣。

另一方面,剛進入明治維新的日本,也覬覦著臺灣,1874年藉琉球漂民事件,日本

自認有權出兵臺灣恒春半島,討伐屠殺藩屬國琉球的臺灣原住民,這就是「牡丹社事

件」。

經過英國公使斡旋調解,清帝國承認日本出兵是「保民義舉」,等於間接承認琉球百

姓是日本屬民。因船難引起的軍事入侵事件終於落幕,但另一場更大的歷史戰役,已

經悄悄向臺灣逼近。

1884年的清法戰爭起因於法國想併吞清帝國的藩屬安南成為法國的保護國。為迫使清

國屈服,法國決定攻擊清國沿海徵收關稅的港口,臺灣也成了戰場。當時,劉銘傳剛

以巡撫頭銜督辦臺灣事務。他在雞籠、淡水、澎湖等地加強防守,而法國海軍總司令

孤拔則奉命佔領基隆以及附近煤礦場。

為迫使清國和議,法軍進一步佔領澎湖。兩國終於在1885年4月達成議和。清帝國失

去了朝貢國安南,終於體認臺灣的重要性,於是將臺灣升格為省,劉銘傳成為臺灣的

第一任巡撫,積極推動臺灣的近代化,除了重劃行政區、整頓財務、加強防務、開山

撫蕃、開鐵路電力等,在劉銘傳短短的六年任期裏,臺灣一躍成為清朝最進步的一省。

從鴉片戰爭、牡丹社事件到清法戰爭,臺灣不但成為東方與西方各種帝國勢力競相展

現船堅炮利的四戰之地,也成為各通商口岸洋行林立的四通之島。就在來犯的西方勢

力和內部飽滿的民間社會力量內外刺激下,臺灣進入了一個全新的境地。

清帝國被迫加速了對臺灣的現代化建設。為了彌補財政赤字,清政府以官方武力保障

漢人豪族與洋行商人進入山區墾殖茶葉、樟腦,因而侵佔、破壞了原住民原有的棲息

地。開港使得臺灣和世界重新接軌,開山使得新興產業得以繁榮漢人城鎮,卻也讓山

地原住民逐漸喪失生活領域。

清帝國統治臺灣兩百一十二年後,漢人人口達到兩百多萬人。對漢人而言,祖先歷經

千辛萬苦終於在臺灣開拓出一片新天地。但對於臺灣原住民而言,清帝國領有臺灣,

卻是開啟了他們被悲慘統治的命運。

接下來,隨著島上政權的轉手,無論是漢人或原住民,他們的命運又將有更激烈而戲

劇性的變化。

在設省後不到十年,臺灣被戰敗的清帝國割讓給了日本。

第五集《烈日殖民》

十九世紀末,經過維新運動的日本,已然成為一個現代化國家,準備用武力在世界的

舞臺上爭得一席之地。而以天朝中土自居的清國,也不想失去東亞宗主國的地位,1894

年,雙方終於因為插手朝鮮的內政問題,爆發了清、日甲午戰爭。隨著清國的戰敗,

馬關條約的簽訂,臺灣再次面臨巨變。

1895年4月17日,臺北街頭耳語紛紛:李鴻章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已在日本簽訂和約,

清國將臺灣及澎湖永遠割讓給日本.消息一傳開,臺灣民眾,尤其是那些官吏、富商、

地主和讀書人,多感到震驚憤怒和不安。

雖然清帝國統治臺灣的最後十年決定把臺灣升格為省,並且任命劉銘傳為臺灣第一任

巡撫,而劉銘傳也想讓臺灣走上現代化,但清帝國終於還是放棄了這個當初認為是化

外之地的邊陲小島。

當日本帝國以驕傲的征服者的姿態,登陸他們在海外贏得的第一個殖民地時,他們遭

受到來自臺灣的民間反抗組織最激烈的抵抗。臺灣巡撫唐景崧,更受到張之洞的暗

示,利用國際公法以及島內的民意來阻止臺灣被割讓。於是,丘逢甲、林朝棟、林維

源等臺灣仕紳,都相繼地加入了催生「臺灣民主國」的行列。

「臺灣民主國」倉卒成立,一方面得不到列強的承認,另一方面日軍已經逼進臺灣沿

海,終於在十天之後潰散,主事者紛紛逃亡,只剩臺灣民眾靠著自己的力量保衛家園

,面對日本強大的軍事力量,臺灣終究逃不過被殖民的命運。絕大多數的臺灣人民還

是要為生活而忙碌,對新的統治者,他們疑懼地保持著觀察的態度,對抗日保台行動

是否成功,也是觀望著局勢的變化。

依據馬關條約,清帝國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從此就法律上來說,臺灣已成為日

本領土的一部份,但是日人則一再藉口臺灣的歷史文化、語言、風俗習慣及社會型態

迥異於日本,乃仿效當時列強統治殖民地的方法,在臺灣實施民族差別的殖民統治,

此性質直到結束統治長達五十一年均未改變。

為了從臺灣這塊殖民地獲得更大的經濟利益,日本統治期間在臺灣完成多項基礎建設

。1895年底,後藤新平擔任總督衛生顧問時,延聘英國籍技師巴爾頓來台興建自來水

和下水道工程。隨著水道修浚完成,臺灣社會開始經歷了一場巨大的現代化蛻變。

1899年,日本成立「臺灣銀行」,施行「貨幣法」改革幣制。幣制統一之後,臺灣人

民也逐漸接受「紙幣」是有價貨幣的現代金融觀念。日治初期以「農業臺灣,工業日

本」為經濟政策,讓臺灣的糖業蓬勃發展,到了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歐洲的甜菜糖停

產,使得臺灣糖不僅營銷亞洲,甚至擴大到歐、美和澳洲,可說是臺灣糖業的黃金時

期。

在臺灣現代化的過程中,民間卻發生了一件帶著濃厚宗教色彩的抗日事件,那就是1915

年的「西來庵事件」。「西來庵事件」是民間社會利用傳統宗教的力量,對日本的統

治進行抵抗,這樣「義和團」式的反抗,雖然慷慨抗日,卻不敵日本軍警的現代武器

,自然是悲劇一場。此後,接受日本西式教育的新一代臺灣人也對日本的殖民統治進

行抗爭,但他們所展開的政治社會運動,其精神與內涵都大不相同。

經過明治維新之後的日本帝國,對待海外第一個殖民地使用恩威並施的治理方式,和

消極統治臺灣的清帝國相比,顯得積極多了。臺灣由原本鬆散不相往來的前現代社會

,在日本殖民統治下,一面對抗日本政府,一面漸漸成為一個被凝聚在一起,有整體

國家感覺的現代社會。

日本殖民統治的五十年期間(1895-1945),臺灣歷史的發展呈現出兩個主軸,一方面

臺灣人民對殖民政權展開反抗,另一面也開始追尋、建構近代國家社會。而1920年

代可說是個轉捩時期,日本統治臺灣的政策在此時產生重大改變,臺灣社會也開始呈

現出不同的風貌。

第六集《覺醒時代》

時序進入1920年代,在國際情勢、日本本土政治形勢的變遷、民族自決等世界性思潮

以及殖民地的反抗等衝擊之下,日本修改了殖民地統治政策,逐漸確立並強化同化主

義。但是殖民政府所標榜的「一視同仁」,實質上仍不脫差別對待和剝削,臺灣人民

也在世界潮流衝擊下,思考著臺灣的定位和前途,重新展開另一種形式的反日運動。

一群在1895年前後出生、成長的臺灣留日青年,由於在日本吸收到新文化和新思潮,

激發了他們潛在的民族意識。加上同一段時間,中國人民已經推翻了清帝國,接下來

又發生了影響深遠的五四運動,朝鮮也爆發獨立運動,這一切都刺激了這批年輕的臺

灣知識份子,把覺醒的民族思想帶回了故鄉臺灣。

從1921年起的十四年間﹐臺灣人民先後展開15次「臺灣議會設置請願行動」,雖然

都沒有具體的成果,但是當請願團抵達日本時,都造成很大的宣傳效果;而請願代表

們回到臺灣時,也一次比一次更加受到民眾的熱烈支持。這種持續的請願活動,深深

刺激著日本政府。1923年底終於發生了「治警事件」,總督府針對運動活躍份子,

進行一場大逮捕。

1927年,由東京的臺灣留學生所發行的《臺灣民報》,終於獲准在臺灣發行。這份從

《臺灣青年》、《臺灣》一路改版蛻變而來的報紙,主要探索臺灣的社會、政治、經

濟、文化的問題,對日本的統治提出了批評,同時也介紹世界局勢與思潮。《臺灣民

報》跟文化協會相輔相成,共同打造了一個臺灣前所未有的文化啟蒙與覺醒的年代,

在異族統治下的臺灣,開始尋找自己的身世和特色。

這個年代臺灣政治社會運動蓬勃發展,有如繁花盛開,各種不同路線的主張,反應不

同階層、立場的聲音和思想。雖然這些政治社會運動在戰爭爆發的前夕,最終還是遭

到殖民者全面鎮壓而消聲,卻也留下深遠的影響,代表著臺灣人在近代化歷程之中的

自我反省和肯定。

1930年楊肇嘉組織「臺灣地方自治聯盟」,要求開放地方上的選舉權給臺灣人。1935

年底,臺灣舉辦了首次的「地方自治」選舉。不過,這個臺灣史上首次的選舉卻充滿

了瑕疵,日本政府只開放了一半名額,另一半仍維持官派。並且規定必須年滿25歲,

年繳稅額五圓以上的男性才有投票權。

同時,日治以來的各項建設及措施已逐漸展現成效,臺灣被納入日本後,開啟世界之

窗,近代化社會逐漸成型,形成現代臺灣的初胚。然而隨著日本帝國對外擴張的腳步

,1930年代,戰爭陰影逐漸籠罩臺灣。為因應對外侵略的需要,日本殖民政策更強

化同化主義而展開皇民化運動,企圖加緊改造臺灣人成為日本皇民以赴戰爭,臺灣無

可避免的被全面動員捲入戰爭漩渦,也顯露出自我認同的錯亂和無奈。

原本以為戰事會速戰速決的日本,沒想到陷入中國遼闊的戰場。為了突破戰事膠著的

狀態,日本決定轉移戰場,征戰南洋和太平洋,太平洋戰爭於是爆發。隨著戰場的擴

大,為了擴充軍源,原本不需要臺灣人當兵的政策開始轉變。1942年開始,總督府

在臺灣實施「特別志願兵制度」,掀起了社會上志願從軍的熱潮。

日本陸軍招募原住民組成「高砂義勇隊」,擔任了比日軍還危險、還重要的前線任務.

不僅男性上戰場,臺灣女性也被動員到戰場擔任看護婦。日軍從各佔領地、殖民地募

集慰安婦到戰區服務日本軍人,臺灣的女性也未能倖免。

日本這場「大東亞聖戰」總計奪去了3萬多條臺灣人寶貴的性命,二次大戰後,接收

臺灣的國民黨政府又視曾經加入日本軍隊的這批台籍日本兵為敵人,造成臺灣兵的迷

惘,「我到底為誰而戰?為何而戰?」、「我們到底是輸了?還是贏了?」即使在戰

爭結束多年後,這些問號仍然在他們的夢魘中載浮載沉,揮之不去。

第七集《悲劇未央》

1945年日本宣佈無條件投降,國民政府接管臺灣,臺灣人民初表歡迎,殷切期待,詎

料國府接管臺灣後,由於公營事業的擴大,超過日治時期的獨佔企業,再加上官場貪

污舞弊的作風,外行領導內行,以致經營不善,通貨膨脹失控。經濟蕭條,民生凋敝。

社會上盜賊四起,社會上治安惡化暴戾之氣彌漫各角落。

在如此生活不易的情況下,本島人和大陸人之間的誤解逐漸加深。經過五十年日本統

治的臺灣,處處充滿著東洋氣息,在言談舉止、待人處世各方面已相當程度的「日本

化」,看在剛打完八年抗戰的大陸人士眼裏非常的不以為然,於是以「奴化」的字眼

加在臺灣人身上。臺灣人被指為「奴化」後,對外省人更加反感,形成惡性循環。臺

灣人受過日本統治五十年後,也與對來自對岸的文化型態產生隔閡、適應不良的狀況.

大陸人與臺灣本地人之間,隔閡與摩擦日益加深,民心日漸流失。終於在一次緝煙衝

突中,引發二二八事件,成為臺灣歷史上的大悲劇。二二八事件期間,總共死傷多少

人,至今仍無精確定論,但這場歷史事件帶給臺灣的,不只是家破人亡的悲劇而已,

在族群間埋下的怨恨與矛盾,深深影響到臺灣後來的政治走向。

1949年國府撤退入台,局勢雖初呈不穩,但因韓戰爆發,臺灣防共地位顯著,美國決

定支持蔣介石,兩岸間雖有八二三炮戰發生,但緊張已趨舒緩,國民黨在臺灣的統治

力也趨於鞏固,就在如此同仇敵愾、風雨飄搖的過程中,在臺灣的「軍民同胞們」已

經形成了一個團結的生命共同體,而且也被教育成自己是中國人,一個「自由中國」

的光榮子民,和對岸的邪惡「共產中國」勢不兩立。

由於有九十多萬軍公教人員跟隨著國民黨政府來到臺灣,使得臺灣的人口結構產生了

量變和質變,多元文化的發展又再一次在這個海島上進行相互的激蕩和改變,有了更

豐富的面貌。

1950、60年代,在戒嚴統治及「戡亂」體制下,形成所謂「白色恐怖」的威權政治。

在威權政治下,一九五○年代有《自由中國》雜誌鼓吹民主,一群標榜自由主義的外

省知識份子更進而計畫結合臺灣本土菁英籌組新政黨,統治當局隨即進行逮捕,雷震

等多名主事者以叛亂名義遭判刑,民主運動被壓入穀底。

政治上雖有威權統治,不過,隨著美援的運用、經濟政策的有效發揮,以及臺灣人民

的勤奮,臺灣的經濟從1950年代的進口替代政策,轉向1960年代勞力密集的外貿

導向經濟,臺灣人民的物質生活也逐漸提升。「蒼白的政治」與「翠綠的經濟」是這

個時期最佳的寫照,卻也是此一時期鮮明的對比。

隨著中華民國在國際地位上的改變,1970年代以後的臺灣在經濟上快樂出航之後卻

遇到了外交上的驚濤駭浪,臺灣的歷史又有了非常戲劇性的發展。

臺灣,從殖民地戰後身分轉變成一個想像中的泱泱大國,然而她仍不斷在嚴苛的環境

中掙扎前進,朝向另一個更真實的,具有自由、民主、人權、環保觀念的資訊大國前

進。

第八集《航向民主》

1970年代初期,臺灣面臨內外的重大變局。對外,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

會通過2758決議案,決議「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代表是中國在聯合國組織的

唯一合法代表..並立即把蔣介石的代表從它在聯合國的組織及其所屬一切機構中所

非法佔據的席位上驅逐出去。」臺灣被迫退出聯合國,緊接著,日本等重要邦交國

也陸續宣佈和中華民國斷絕外交關係,國際外交節節挫敗;對內,經濟發展逐漸面

臨瓶頸,臺灣人民要求擴大政治參與的呼聲日益增高。此時,曾經在父親蔣介石主

政年代負責過特務機構,鎮壓過異議聲音的蔣經國順利接班上臺,展開許多新的措

施,包括用人的「本土化」、十大建設的推動以及增額中央民代的選舉。

然而,隨著各項選舉的展開,民主運動益發洶湧,其間發生過中壢事件、美麗島事

件,反對運動數度受挫,終而逐漸壯大,最後突破黨禁,促成解嚴。

在這樣充滿壓迫、不安全和內憂外患的環境中,此時的蔣經國別無選擇,決定實行

改革開放的路線,推動經濟的發展,並且解除了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令。

解嚴後次年,蔣經國病逝,受到蔣多年栽培的台籍副總統李登輝隨即繼任為總統,

但立即面臨來自民間更多更強烈的改革要求!面對國內澎湃的民情,政府開始推動

各項改革,李登輝除了召開「國是會議」廣納改革意見,更解決了資深中央民代的

退職問題,進一步廢止動員戡亂臨時條款,結束兩岸在法律上的敵對狀態。

在民主化的進程上,李登輝接著推動臺灣省長與總統直選,一九九六年臺灣終於舉

行有史以來第一次總統民選,臺灣人民在對岸的軍事威脅下選出李登輝為第一任的

民選總統,這是數千年來所有華人治理國家之中前所未有的成就。

西元兩千年,臺灣在李登輝的手中完成第一次的政黨輪替。民進黨籍的陳水扁以相

對多數票當選第十任總統,開創了臺灣首度的政黨輪替執政。政黨輪替也象徵了台

灣向過去的一黨獨大政治告別。

臺灣在民主化的過程中,經濟曾經在1970年代初期因石油危機而出現大逆退,十大

建設推動之後,逐漸好轉,並持續成長。80年代之後,經濟朝向資本密集、技術密

集轉化,竹科與南科的設立是具體的指標。90年代的臺灣,更是從資訊產業大國進

入資訊應用大國。

隨著民主化與開放政策,臺灣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之間的關係也有了變化。中國政府

在國際上壓制臺灣的對外關係,亦不放棄對台採取軍事行動,兩岸官方關係緊繃;

但因為中國市場龐大,臺灣廠商到對岸投資與日俱增,民間互動頻繁,兩岸何去何

從,不斷引發內部爭議,臺灣正面臨新的挑戰與契機。

回顧臺灣人民走過的歷史,無論是來自天災,或是人禍,似乎一直是挑戰不斷,折

難重重。但是再大的挑戰,再多的折難,亦似乎未曾挫折人民的意志,澆熄人民的

活力。

路,是人走出來的,歷史上的臺灣人民雖然屢逢嶮巇,常遭打擊,可是,山窮水盡

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臺灣人民曾經胼手胝足創造舉世稱羨的經濟奇跡,也曾

經和平轉型締造全球注目的民主改革。打拼,既是臺灣人民的鮮明性格,也是臺灣

人民的普遍信仰。

在臺灣,原住民、移民、殖民、國民、世界公民,縱橫交錯,先來後到,悲歡離合,

血淚交織。走過從前,瞻望未來,只要臺灣人民的腳步不稍停頓,歷史的新局也就會

一步一腳印地隨之邁開。

--=-=-=-=-=-=-=-=-=-=-=-=-=-=-=-=-=-=-=-=-=-=-=-=-=-=-=-=-=-=-=-=-=-=-=-=

站內搜索
購物清單
銷售排行榜
熱門關鍵字
113 學年 上
113 副版卷
113 國小 命題
113 國中 命題
113 習作
113 黑貓卷
113 備課素材
113 複習卷
113 校用卷
活潑測驗卷
南一
康軒
龍騰
題庫
艾爾雲校
行動補習網
寰宇
名師學院
Windows 10
109學年
劉沛
陳治宇
高點
偉文補習班
許文昌
學習王
Autodesk AutoCAD 2021
Office 2019
偉文補習班
Office 2021
windows 11
威力導演
翰林雲端學院
Adobe
SolidWorks
Office
會計學
陳治宇
紀綱
周昉
刑事訴訟法
代客安裝軟體
學測卷
指考卷
題庫卷
測驗卷
段考卷
統測卷
教學 ppt
心理學
本國文學
民法
刑法總則
行政法
行政學
法學緒論
政治學
會計學
審計學
Autodesk
中華郵政